
為什么要請遠道的和尚來念經
09-06
在企業發展史上,有一個這樣的傳奇。1923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一臺大型電機發生故障,老福特集中了公司里的所有工程師多次“會診”,也從其他一些大公司請來行家查看,均無結果。不得已從一家小公司請了一個名叫斯特曼斯的人來試試。斯特曼斯只帶來了一塊塑料布,幾支粉筆,在電機旁觀察了一下,在馬達上劃了一道線說:“請打開電機,沿線將里面的線圈減少16圈。”多出的線圈去掉后,電機果然恢復了正常。斯特曼斯的酬金是l 000美元。負責此事的經理甚是不滿,便讓他填寫材料費用單。斯特曼斯寫道:“畫一條線,一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畫線,999美元。”經理便將這個單據上報老福特那兒,老福特不但欣然簽字,還對斯特曼斯一見鐘情,執意要把他留在福特公司。斯特曼斯說自己所在的那家小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公司對自己一向很器重,所以不能離開。話音剛落,老福特就迫不及待地脫口而出:“那好吧,我把你們整個公司都買下來就是了。”
人們在引用這個案例時,經常是從老福特求賢若渴的角度來分析人才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其實,它還有一個在企業管理中普便遇到的問題,便是負責此事的經理對斯特曼斯那1000美元的態度。老福特以買下整個公司為代價挖到斯特曼斯這個空降兵,給福特公司帶來什么樣的震動!
在現實的企業管理中,那些想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家,如果想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轉型、升級的目標,單純依靠內部人才的培育很難實現自己的宏愿,尋找“斯特曼斯”就成為其必然的選擇。但是,斯特曼斯這樣的人由于其個人能力或者技術思想、行事風格,很容易打動正在求賢若渴的企業家。成功企業家或政治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富有煽動力,他能見小知微的從一個小小的感性細節識別人才,并把對方鼓動得激情澎湃。要吸引人才只能“高薪或者高職位”,自然會給原來的秩序帶來沖擊。企業家的鼓動性主要體現在職位與薪水上。
任何一家正常運作的企業,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秩序,并且這種維持企業正常運作的稚序并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經過內部人員能量之內間的彼此磨合才得以形成。因此,在百年的公司發展史上職位矛盾由來已久,薪水矛盾更是人才管理的頭等大事,林林總總,復雜多變。一個團隊養成的習慣是根深蒂固,有創業元老因素,有家族管理的親情成分。種種加起來的因素,非常容易造成高薪并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效益和“斯特曼斯類人才”不能發揮能力不適應企業的雙重糾葛。
薪酬管理是連接企業與員工的紐帶,是公司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良好設計的薪酬管理制度才有助于降低企業人員的流失,并吸引人才,減少企業的內部矛盾,增強企業凝聚力。但是一個人才什么樣的技能或者見識應該值多少薪水,普天下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這不僅是企業家的苦惱,也是企業內部經常遇到的矛盾。其實,對于企業的管理秩序來講,大多數員工扮演的是執行者和“守夜人”的角色,他們的業績取得更多的不是他個人有多厲害,而是所在的企業組織架構與運作慣性。人的技術和見識則是多年的積累在一定階段對企業的關鍵性貢獻。企業要長足的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瓶頸,要解決這些瓶頸就需要有人靠多年的積累的技能或者見識及時解決。內部產生不了,為了節省時間只能請遠道的和尚。所以,遠道和尚的薪水之所以高,都是多年積累的結果。
至于這個和尚到企業之后,能不能分清哪些業績的獲得是靠個人能力,哪些業績的獲得是靠組織的環境、平臺和特定的團隊才取得的。他想要有效發揮作用,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的前提條件?哪些條件企業已經具備了,哪些還沒有?如果沒有具備,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克服哪些困難、付出哪些代價才能具備?這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