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的魔咒
09-06
有關領導的話題,自人類以來估計就已經有了。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領導首推兩位:一是以美好而又遙遠的愿景使其精神遍耀天下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二位采用和平手段使印度獨立的圣雄甘地。佛陀的宗教意義無法展開討論,因為一是它需要漫長的時間,二是需要唯心的力量。我們就從人間甘地說起。甘地為圣雄,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偉大的政治家。他以“非暴力反抗”的主張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說的“nonviolentprotest”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圣雄甘地依靠他信念的力量和勇氣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不僅是在印度,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
世俗層面的當今世界,無論是以普世價值自居的美國霸權,或者獨裁封閉的朝鮮政權,都受到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的挑戰與質疑。尤其重要的是,他延伸到許多領域——國家政治和工業企業甚至小到家庭團隊——統治權威與領導藝術受到了許多挑戰。但我們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出問題之所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領導問題的表象是領導問題,深層次一定不是。由遠及近,甘地是成功領導的縮影:他營造了使命感,并創造了共同愿景。他挑戰了現有的思維模式,并激勵向目標努力的行為。甘地要求結束英國對印度的統治,這不是靠嘴巴就能完成的。于是,他就鼓勵印度人自己生產棉布,拒絕購買英國布匹。在那個時候,只有英國政府有權銷售食鹽,而食鹽要征稅。甘地就鼓勵全國人民自己生產食鹽,領著人們去海濱取鹽,來回兩千公里。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他的隊伍,目的是為了到海邊去生產一點食鹽。這個事件之后,印度人被允許生產和銷售食鹽了。甘地的道德取向、目標以及行為始終充分保持一致。甘地可能是近代惟一沒有任何公職且沒有獲得任何正式獎勵(不管是在生前還是離世后)的變革領導。
中國漢字的魅力在于,從字面上都可以領略事物的本質。“領導”的職責無非兩條,一個是“領”,一個是“導”。所謂“領”,就是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不搞特權,充分發揮模范和帶頭作用。所謂“導”,就是要在“領”的基礎上,把握方向和大局,及時解決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糾正出現的偏差和錯誤,引導廣大員工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又如領導與管理。領導與管理之所以不是一個概念。簡單講,管理的出發點是工作任務,而領導的出發點是人。一個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下,當官的味道就濃,動不動就象對待“機器”一樣地進行控制,與此相應的是下屬的“工具感”會很強,做事的主動性欠佳。而在領導理念下,管理者則會更多地把下屬當個獨立的人的個體來對待,他會更多地進行同理性思考,如果我是部下那會怎么樣?管理者主要強調自我修養與領導對象的自我管理與自我啟發。一句話,管理關注并修正行為,而領導則影響并引導人生。活都是人做的,要想把活干得好,把人的工作做好,而人的工作恰好是領導的范籌。一個要想達成的管理者,實現從管理走向領導的兌變。
“一位有建樹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藝術家,他要關心公眾情緒的細微差別,注意種種相近似的活動方式,猜測對手的策略手段,并嘔心瀝血地通過妥協和讓步維持自己一派力量的團結一致。”美國社會活動家、政論家麥克斯•勒納的高度,講的就是領導的藝術,所以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勞•蒙哥馬利也這樣感慨:“領導藝術的開端,似乎是一場贏得人心的戰斗。我堅信,這是整個問題的實質。”仔細揣摩,你有發現領導與管理之間的區別。管理是手段,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三種,威望,權力與技術。但領導主要職能只有一個,成為團隊的精神。這意味著不僅要有專業技術知識,要有能預測未來的方向和技術發展趨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著團隊凝聚力,一個偉大的人格與清晰的價值觀。
“人格”(character)一詞源自一個古希臘動詞,意為“雕刻”,其相應名詞形式意為“標記”或“獨特的品質”。溯本追源,施瓦茨科普夫將軍說,“領導力的主要要素就是的人格。這是因為領導力涉及行為,而行為由價值觀決定。”領導力專家沃倫•本尼斯也這樣斷言:“成為領導也就是成為你自己。它就是如此簡單卻又如此艱難。”中國的先哲夫子說得更簡潔:“修身、齊家,治天下”。我想,這恰恰是當下企業家缺的。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