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也需要有思想
09-06
有一個貓與老鼠博弈的故事:一群老鼠長久以來被一只貓不斷獵殺,數量不斷減少。為了改變這個狀況,它們召開了一次全體鼠民大會。一個平時習慣發號施令的老鼠,率先站起來發言,它以很有權威的語氣說道:“如果不解決那只貓,我們終將會淪為它爪下的玩物,但是殺死它卻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事,所以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躲開它,不被它抓住。各位,我準備了一個鈴鐺,如果能把鈴鐺掛到貓的脖子上,一旦貓靠近我們,鈴鐺就會發出聲音,聽到鈴鐺聲后,我們只要躲到洞里,就可以了。”老鼠說完后,會場里響起掌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說這是個好主意。忽然有一只小老鼠膽怯地說:“可是要在貓的脖子上掛鈴鐺,是相當危險的,不小心就會被貓吃掉的。”一時間,會場變得寂靜無聲,大家面面相覷,到底該派誰去掛鈴鐺呢?這就是執行力問題。
執行力可以理解為:有效利用資源,保質保量達成目標的能力有關。美國的邁克爾•戴爾,他當初創辦的一個攢電腦的小公司發展到2001年,一舉取代康柏而成為全球大的個人計算機制造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戴爾公司具有執行能力。他對執行力的看法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完全是由于公司的員工在每一階段都能夠一絲不茍地切實執行。”與此相左的是,企業家杰克•韋爾奇。“如果我們想讓員工成長,就應該去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如果我們能將他們好的想法加以利用,我們就有了贏得競爭的機會。”
執行力問題在中國企業界也曾火熱過一陣子。具有典型代表的汪中求在《細節決定成敗》說:“中國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不缺少各類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對戰略、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地執行。”像上面的寓言,什么樣的“鼠”能把鈴鐺掛在貓的脖子上。”如果說對戰略和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找一只不怕死的鼠則行。問題是,不怕死也未必能把鈴鐺掛上。于是,什么樣的人完成任務,成為執行力的大問題。
《亮劍》在中國的執播,單位時間內是僅次于《西游記》的電視劇。為什么人們喜聞樂見——智慧。《亮劍》的開篇故事是李云龍以環形工事的獨特戰術打敗日本山崎大隊。劉伯承看山崎大隊進后八路軍的后防了,戰略威脅,要消滅。山崎大隊占據的是一個制高點,憑借火力優勢讓共軍被迫作野戰攻堅。頭一個程瞎子團長以普通的集團沖鋒式戰術,傷亡大,收效小。換上李云龍,他先以土工作業的方式大挖地道,從地下靠近山崎,縮短了攻擊距離,然后再集中全團3600顆手榴彈,在進攻前全部拋出,造成短時間的火力優勢,為步兵沖鋒贏得時間。為什么經典?李云龍打仗腦子活,有想法。戰略的目的是戰術的非常規化。無論是軍事戰爭,或者市場營銷。不變是永遠在變。如果把執行力理解成汪中求先生的“對戰略、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地執行”,恐怕就不會有精神的《亮劍》與大家津津樂道的“亮劍精神”。
“在認識階段,戰略決定戰術。在執行階段,戰術決定戰略。”毛主席用精辟的“辨證法”把一支不識字的、主體為農民的起義軍打造成一支執行力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什么樣的人有執行力這個事上,偉人更偉大。在國共競爭東北之初,偉人的意見:我們完全不應懷疑東北問題和平解決與國民黨實行和平合作的可能,并要求化四平為馬德里。想通過守住一塊地盤,好和蔣介石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但林彪堅持不同意見致電偉人:敵人和談是個陰謀。蔣介石企圖利用和談,在關內停戰,調集精銳在關外大打,先解決東北,再像磨盤那樣南北夾擊我們。恐怕還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是我對和戰的根本性意見,請主席頭腦清醒考慮之……事實證明,林彪這次是正確的。林彪處在一線,了解實際情況,因而吸收了林彪的意見,把東北的戰略方針由“獨占東北”改成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取得轉折性的勝利。1946年解放戰爭期間,為擴大戰果,決定將內線作戰改為外線出擊。由戰略防御改為戰略進攻。把戰爭引向國統區。偉人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回電說,不要到淮南去了,還是先在內線打好處多,天時、地利、人和,對我們都有利,偉人被說服了,同意先在內線打。結果,打出了一個七戰七捷。 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播種一種思想,就收獲一種行為。”用人,重要的是用有思想的人,因為執行不僅僅是對戰略不折不扣地執行,而且是要有能力對對戰略不折不扣的執行……,不睡外面就是了。”盡管老本感覺比蓮枝還窩囊,卻不想火上燒油。